建筑评论家周榕:我们的“观感城市” 需要“体感侧”改革

最新信息

建筑评论家周榕:我们的“观感城市” 需要“体感侧”改革
2023-10-28 18:31:00
10月26日,在2023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年度论坛上,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、建筑评论家周榕以“我们的城市体感度从何而来”为题,聚焦人和城市之间的紧密关联。他认为,除了通过视觉去观看,还需要通过触觉感知世界,建筑师应当身体力行地抵达现场,才能更好地理解、感知城市。
  周榕提出了“体感城市”——一个与“观感城市”相对的概念,“人文城市,应该是体感城市。中国城市需要‘体感侧’改革。”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,周榕进一步谈到,“人文城市最深层次的是价值观,而城市的普惠性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关键。人生来就有在大地上自由漫步的权力。”
  像蚂蚁一样用触觉去感知世界
  什么是 “最佳观赏角度”?
  在建筑设计中,这个问题以现代主义为分割点,得到了两种不同的回答。在现代主义之前,建筑以“视觉”为关键词,以古代西方代表式教堂为例,无论是观赏外墙的柱式雕花,还是分辨内部的穹顶类型,“仰视”成为探索建筑最好的角度。现代主义之后,建筑的关键词则变成“知觉”,建筑师在设计上用大脑认知代替视觉认知,用“鸟瞰”般的视角去全面认识空间,用“俯视”的角度,识别空间的整体布局。
  周榕通过在北京门头沟慢闪公园的实验,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——“蚁感”。
  不同于“鸟瞰”所体现的纯粹性视觉效果,“蚁感”更强调和世界的接触。科学研究表明,蚂蚁拥有两套信息系统,相较于感知狭窄的视觉,相对发达的触觉才是蚂蚁进行内外部沟通的桥梁。“建筑师更多的是从鸟类的思维去看城市,我再加一套触觉的系统,就是在地面上用爬行的方式,以更近的距离,让体验者去感知环境和世界。”周榕说。
  在慢闪公园,周榕对两个试验进行了观察。一个试验是拥有不锈钢反射特点的网环状洞穴。孩童在大大小小的洞穴空隙中钻行,不仅会看到边缘上所有“哈哈镜”的视觉状态,同时身体还有一个被挤压的感觉,这和身体直接形成交互反馈。
  另一个试验,是更具有体感的“彩虹滑梯”。“我们在公园中放置了一个彩虹滑梯,这成为小孩最喜欢的一个游乐场地。但这个滑梯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它好看,而在于它‘难受’。这个滑梯由几百个滚轴组成,当滑下来时候,感觉是又硌人又有点速度,这是小孩没有过的体验。”
  “这恰恰是孩子天然应该有的乐趣。”周榕提到,“其实我们现在的环境,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感观剥夺,又误以为用过量的视觉刺激可以弥补感观剥夺所遭受的伤害。”
  目前,绝大多数城市规划的逻辑是从视觉角度诞生,公众感知城市的方式也是通过视觉。“观感城市”也在成人社会得到体现。周榕在上海考察时,偶遇了一场citywalk,让他感到“大为震撼”。震撼的原因是他发现,几百个人聚集在武康大厦附近,就在距离武康大楼100米的地方,人们举起手机拍照,却并没有选择走进大楼。
  城市“体感侧”改革的五个维度
  “我们一直以来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,那就是城市无法抵达我们身体的最后100厘米。目前人文城市的建设,更多的是去体现观感城市,而不是体感城市。”周榕坦言。
  周榕认为,建筑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这个问题,让公众与建筑间的距离从100米走向100厘米。那么,城市体感度从何而来?周榕提出开放度、丰富度、活跃度、颗粒度、冗余度五个维度。
  长期以来,一些城市建筑通过设计坍缩封闭了自己,给人一种“生人勿进”的排斥感。周榕以深圳一座剧院为例来解释开放度,在他展示的照片中,没有买票进剧院的市民也可以享受这个建筑,在外围的台阶上交流、休息。“建筑能不能普惠性地允许群众接近?只有消费了的人群才可以进入吗?”建筑需要普惠的开放性,让所有人可及、可达,这是周榕在强调“体感城市”时,首先想向社会传递的价值观。
  谈到丰富度时,周榕展示了一张古镇的照片,街边堆放着盆栽、凳子,行走期间可以发现人们生活的印迹。周榕认为,现代化的城市街道看上去极其光洁、统一、有秩序,但同时也具有单调和千篇一律的特点。城市不仅仅需要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富,更需要的是生态位的丰富,能够为不同的人群和个体提供专属自己的生态位。
  至于活跃度,周榕以获得第一届建筑设计奖项的连州摄影博物馆为例,表示建筑的环境需要感受到生命的能量。“连州摄影博物馆造价很低,但是没有任何的”包袱“,老头在搓麻将,老太太在跳舞喝茶,小孩在玩耍,整个建筑里面流动着生机勃勃的气息。”
  还有颗粒度,也是增加“体感度”的关键。周榕表示,在城市中,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在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,颗粒度之细在于认知分辨率有多高。“第一届的社区营造奖‘上海社区花园’,让昆虫、蝴蝶、蝌蚪都能够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这种颗粒度和认知分辨率是弥足珍贵的。”
  最后是冗余度,周榕提出了“功能化”之外的另外一种看法。他认为,建筑中所展现的冗余线索实际上会在未来的进程中慢慢展现出价值,“我们今天的观念就是目的论,要高效率,尽管我们的成果极其丰盛,但我们永远不知道,冗余才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终极秘密。”
(文章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建筑评论家周榕:我们的“观感城市” 需要“体感侧”改革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